Iris

读《皮囊》(剧透)

 这个标题给我营造一种假象,先入为主控制我,我本以为这是一本艰难深刻阐述命运生死的书,像叔本华,尼采那样伟大哲学家的著作……那种从来都读不下去的书。

更为直接的,我是被故事吸引。

白岩松在评论里写,蔡崇达并不贩卖他的成功学,“他不写遥远的世界和远方的别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内心,真正直视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然而这个“我们”的问题出发点毕竟为作者本人,作为记者和编辑的经历使他足有这样的底子和底气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的病症之处,但是个人的成长过程于“我们”这个庞大群体来说,是狭隘的。读者所能做的,不过对镜自视,在阅读他人中窥见自己的内心,那些平凡琐碎的人事和岁月,是多么遥远而模糊,何况不关己事呢,因此,本身在阅读这场旅行中,是一次修行和获得。我们最终只能看见自己,从别人的镜花水月里。

整本书连作者也不能判断体裁,文章单独成篇,彼此界限清晰而思路贯通,串珠成链,一气呵成。手法技巧在其次,文章融叙事抒情为一体,以参与者的第一人称,絮絮叨叨的讲述着他成长的故事,经历,态度,看法,思考,忧虑,他周遭的亲人朋友,各自脾性,生死劫数,命里注定,以及环境变化,时光流转。但凡文字浸润了此种细枝末节与平平常常,便显得温情而厚重,想起来其实是自己过着这般的生活,认同感里的打动,时常看得心中热流涌动,泪湿眼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书籍中小人物的典型和悲哀令人印象深刻。母亲对父亲说不出口的爱情,身为人妇后仍具备的少女的执拗;张美丽传奇般的一生,在错的眼光里做得再对也只是做错;文展被虚无缥缈的未来折磨得精力憔悴,也在现实这条路上走得疲惫颓唐,草草退场;厚朴作为作者的反面比较而存在,在“青春,摇滚,诗歌,爱情”中叫嚣着荒废时日后,躲进“理想的世界”里头破血流,甚至于一死了之;以及过早承担起家庭重任而格外理智成熟的作者……黑狗达。以这样一种冷静,清醒,自知的笔触刀刃般剖析存在和过往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不是谁都能承受得起回忆的鲜血淋漓,不美化,不铺张,不点染,直白粗暴。你看,这就是我过的日子啊。

在阅读中我始终存在一个疑惑,文中人物的结局大多悲观,毫无例外的走向了读者脑海中的下场,或瘫,或残,或死,或败落,或消隐,就连功成名就的作者,我都不敢肯定这是否是他自己真正想看到的结局。这些血肉饱满,活生生的人,身边的,渺小卑微的人,怎么仍然像演了一出蹩脚的戏剧后匆匆忙忙地逃离了生活。我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是电视剧演尽了这世上的悲欢离合,还是所有的生老病死都由命运的编剧谱写,躲避不了这可笑的桥段。偶然想起原来读过的一段话,原句已在记忆流水的洗涤中模糊,大意如此,世上的事情大同小异,不同的人各自经历着,以为与众不同,以为不同流俗,其实,都不过如此。

书本结尾提出“小镇包围城市”的观点,简单概括背后,是农村新一代崛起的艰难辛酸历程。作者坦诚而动情地写到,“或许能够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最离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个个庸常而枯燥的努力”。既然作为自传文学,借作者此话以自勉,也算没有辜负这苦心孤诣写书的一番血泪吧。

我们在他人的故事里读到的,都只能是自己。


评论

热度(7)